过去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自杀的迷思、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因素(包括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今天我们重点关注“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青少年自杀的警讯(FACT)
感觉(Feelings)
无望的—“事情不可能变好了”、“已经没有什么好做了”、”我永远都是觉得没有希望”
无价值感—"没有人在乎”、”没有我别人会更好”
过度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痛恨自己
过度悲伤
持续的焦虑与愤怒
行动或事件 (Action or Events)
药物或酒精滥用
谈论或撰写有关死亡或毁灭的情节
焦躁不安
攻击、鲁莽
改变(Change)
人格——更退缩、厌倦、冷漠、犹豫不决,或更为喧闹、多话、外向
行为——无法专心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时候会很早醒来
饮食习惯——没有胃口、体重减轻、或吃得过量
对于朋友、嗜好、个人清洁、性、或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退缩后突然情况好转
恶兆(Threats)
言语——如“流血流多久才会死?”
威胁——如“没多久我就不会在这里了”
计划——安排事务、送走喜爱的物品、研读药物、获取武器
自杀的企图——服药过量、割腕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青少年时期生活中长的时间就是在学校,因此,传授预防青少年自杀知识的场域(field)就是学校,而学校老师与行政人员也就成为保护青少年免于自杀阴影重要的线人员;因此,学习如何谨慎且不是尊重地对待遭逢痛苦并企图自杀的学生,并在保持适当举例和亲密度间找到一定平衡,给予同理心的同时又不失尊重,便成为我们重要的课题之一。
大多专家一致认为,明白而清楚地教导学生自杀相关议题是不明智的。较为建议的方法是,以讨论心理健康主题来取代,归纳起来,可包括以下几项:
1. 加强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
2. 加强学生的自尊
积极正向的自尊能保护青少年免于精神上和痛苦和沮丧,且让他们有能力处理困难且痛苦的生活处境。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正向自尊,有许多方法可用。例如:
·能帮助青少年锻炼出正向个性的正向生活经验应予以强调。过去的正向经验能增强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
·不要对青少年持续地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要做的更多和更好。
·对孩子而言,大人对孩子说“我爱你”是不够的;孩子需要感受到他们是被爱的。被爱与感受到自己被爱之间,其实由很大差异。
·孩子们不应该只是被接受,他们应该要被珍爱。他们需要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同情心压抑了自尊,而同理心则培育了自尊,这是因为同理心摒除了批评。
3. 促进情感的表达
青少年应被教导如何正视自己的情感,并且应鼓励他们信赖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如亲戚、老师、朋友等。
4. 避免学校暴力
教育系统避免校园暴力发生,目的在于营造出安全无虞的环境。
5. 提供照护服务的相关信息
必须确保特定服务电话的广泛可用性,比如专门处理紧急状况和紧急心理问题的咨询电话,并确定年轻人明白如何利用它们。
当自杀危险性被察觉时,应如何介入?
对大部分遭遇痛苦或高自杀危险的青少年而言,常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和这些年轻人建立沟通管道是非常重要的。
1. 优质的沟通
正在苦恼或由自杀危险的青少年大多会对其他人的沟通方式极其敏感,这常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和家人及同辈之间缺乏互信的关系,并且有着缺乏关心、尊重,甚至是爱的经验。
想自杀的学生对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过度敏感性是不相上下的;在此,肢体语言扮演者和言语沟通同等重要的角色。成人们不应该因为苦恼或想自杀的青少年不愿和他们沟通而感到挫折。相反地,他们应该记住这种逃避的态度常是不信任成人的征兆。
想自杀的青少年也对是否要接受或拒绝别人提供帮助,以及是否要或者还是死亡,表现出明显会举棋不定的态度。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对于想自杀的年轻人的行为会有着显著的影响,他们可以在寻求协助和拒绝帮忙之间迅速转变,而且可能很容易被别人误解。
2. 增进学校教职工的技巧
这可以通过举办培训来增进老师和想自杀学生的沟通,以及增强对自杀危险性的觉察和了解。借由这些培训使所有教职工由能力和彼此以及和学生讨论生与死的话题,促进他们辨认出陷于苦恼、抑郁和自杀行为的技巧,并增加他们对可用资源的知识,这些都是自杀防治的重要方法。
3. 转介给专家
一个立即的、强制的和果断的介入可以救人一命,例如将想自杀的年轻人带到一个精神科医生处。
年轻人的健康服务应该是被视为是容易接近的、有吸引力的和没有污名化的才会有效。
4. 移除想自杀的青少年触手可及的自杀方法
各种方式的监督以及移除或所住在学校或家长等地方的危险机械、火药、杀虫剂、刀具等,对拯救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不过光靠这些方法对于长期的自杀防治来说是不够,必须同时给予这些孩子们心理上的支持。
避免青少年自杀的重要保护因子包括下列三大项:
(一)良好的家庭功能
1.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良好
2. 从家庭中可得到支持
(二)积极正面的认知模式与人格特质
1. 好的社交技巧
2. 有自信,对现有处境或成就有信心
3. 面对困难时会求助
4. 面对重大决定时寻求建议
5. 对于别人的经验或接待采开放的态度
6. 对于新知才开放的态度
(三)文化与人口学因素
1. 社交整合佳,例如参与运动、社团和其他活动
2. 与同学有良好的关系
3. 与老师和其他成人有良好的关系
4. 有旁人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社团法人台湾自杀防治学会. (2018). 青少年心理卫生与自杀防治.